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9|回复: 3

俞小明:叶其标诗友几首小诗读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1 22: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其标诗友几首小诗读后

◎俞小明

  回味

  是谁在回味那秋天的记忆?
  是谁捎来了那春天的气息?
  我在窗前脉脉凝视,
  那一片片载不动的情意。
  好想在这个季节,
  去看看江南那多彩的风景,
  和着月色,
  带着醉意。

  春天的渴望

  是谁在轻弹那昨日的心伤?
  是谁在轻抚那寂寞的心房?
  悄然而至的风儿,
  在我耳边轻轻呓喃,
  燃起了我对那春天的渴望!
  如果琴声亦像风儿一样,
  我多想把她送到你的身旁,
  不为你昨日的忧伤,
  只为你今生那未能拥有的梦想!

  雨巷

  是谁在留恋江南的雨巷?
  是谁在轻抚昨日的芬芳?
  零零落落的春雨,
  有你的哀愁情肠。
  斑斑驳驳的朱门,
  沉淀了江南昨日的繁华。
  如果岁月未曾遗忘,
  我愿用诗笺轻轻挥写,
  你那楚楚可人的模样!

  首先要说的是,我对诗人叶其标不熟。之所以会对他的诗作指手画脚,做一些不太专业的评论(其实,我觉得称之为读后感更为贴切),是应了张光国兄之邀。因为我非常钦佩他对小诗的热衷,称得上与我志同道合。但由于最近较忙,差点给忘了,且主要是挑了些“刺”,所以,还请张兄、叶友多多包涵。
  文前选列的是一组抒情小诗。我从第一首《回味》说起。它以疑问句式开头,意在引起读者的探究心理,抓取读者的注意力,接着展开作者的愿景和理想,由此呈现出诗的核心内容。至此,读者也完成了从关注、好奇到释然、醒悟的审美过程。另外两首《春天的渴望》、《雨巷》表现过程亦大致相同。这几件诗歌文本从整体上看表现都还不错,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仔细琢磨,我发现,这几件诗歌文本的行文是散文式的,语调较平,如湖面之静水,少见波澜之起伏,结尾处好象除了交代“结尾”,未见诗意上有大的提升。我个人浅见:在读者口味和审美需求日益提升的当今,这样的诗歌表现手法已经显得有点陈旧了。作为读者的我,很难从整首诗中获得更高层次的体验。所以,我上面用了个“醒悟”,而不是“顿悟”。我觉得:作为一首小诗,由于受行数之限制,在语句、句式上应有惊艳之表现,必须要有一两个句子成为全诗之亮点,出其不意地点化和激发一首小诗的思想和意境,给读者以“顿悟”和震撼。这样,诗歌文本才可能被读者深深地牢记。
  其实,我对诗歌理论知之甚少,亦不会评诗。因此,我读诗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读者的位置,去揣摩它,去感受它。我之所以如此强调“读者”,是因为我觉得诗歌从构思到变为成品,总是要面对读者的,而不是面对所谓的专家。专家凭借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把一首很普通的诗,理论得很完美。但是读者不一样,他们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所以,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可能更容易看到诗歌的不足。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向作者表示歉意,如果感觉我说了些什么不中听的话,敬请谅解!
  当然,分析以上几首小诗的细微之处,亦会发现不少优点,如语句的流畅、韵律的和谐等,无疑都加强了诗歌文本的可读性和内在的节奏感。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诗并无好坏的之分。因为,不同的读者,审美需求和口味不一样。所以,在诗歌的大观园里,生长着各种诗花、诗草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大自然的景色,吸引浏览者的目光!
  希望叶其标诗友在诗歌创作上进一步提升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俞小明2014年3月21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俞小明,笔名志在眉间,1972年7月2日生,福建寿宁人,现居上海。创建中国小诗网及《神州诗文选粹》、《中国小诗》期刊,系中国小诗协会发起人之一,中国小诗协会主席。著有爱情诗集《谢谢你的拒绝》、《泪滴本来没有形状》,探索诗集《进入岛国》、《野百合》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1-23 11:24 , Processed in 0.0403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