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9|回复: 1

[诗歌评论] 一位北京“民间诗歌仓库保管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05: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北京“民间诗歌仓库保管员”
——北京“汉语诗歌资料室”创办人世中人


  “有些民间诗人,一生也不公开出一本诗集,不发表一首诗,这个诗人就抹杀了。这个诗人的生存空间就不存在了。但是他在我这里复活了”。
  “我想真正、完整地反映中国民间诗歌发展的轨迹”。
                       ——世中人

  采访时间:2001年2月19日
  地    点:北京郊区房山葫芦垡乡朱岗子村“汉语诗歌资料室(寓所)”
  被访人物:汉语诗歌资料室创办人世中人、 陈霞夫妇
  人物年龄:均为30岁


  1999年我在《北京工人报》当编辑,有次和同事记者胡志强聊起,就听他介绍过《天地人》民间诗刊的创办者世中人,其时我在其它民刊上也常看见有介绍,得知他创办有号称为“中国民间第一诗歌资料库”雅号的汉诗资料室,印象很深。可惜居京匆忙,一直未得谋面,仅通过一个电话。
  据我所了解,知道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的刘福春有一个公开版本诗歌资料库,还有一位北京作协会员赵国培也收集包括诗集在内签名本;但民间的诗歌报刊,谁专门这么用心整理好象尚不多。
  由前门乘坐的922路郊线车,走了大概一个半钟头,到西营村,又乘了一段路“摩的”,才到了世中人的家,沿途见左侧有一带桃林,枝葩已微泛红晕。
  一个“闹中静”的京郊小村落,村中有秫秸垛、也有不错的砖瓦房,有牛羊,也有私人小汽车。他戴副白片镜,面色略有苍白。世中人说原在燕化消防队干了六、七年,近来辞了职专心诗歌研究,一面准备在市里谋个兼职编辑记者谋生。
  他赠我签名的他与吴江滨的诗合集《吹自江滨的风》。罕有能因诗蒂结良缘的青年男女,特别是现在,世中人夫妇属于此类幸福者。陈霞原是来京的河南信阳打工妹,由于在《诗歌报》上读世中人的作品,通起了信,一来二去有了感情,现膝下已有一活泼5岁小儿。
  他的书库,即汉诗资料室,就建在他的连套间西厢房里,一整大间几十平米全是书(诗集占多),特制的贴墙直抵天棚书架,整铺了三面墙。两件民间诗人艺术家所赠雕塑,各具特色,一为巨型铁制汉字赤色造型,二为不屈服的鲁迅,昂首怒视。
  上茶,只有书房才配饮的绿茶,他喜欢吸烟。我本来计划是在采访民间诗人之前,来他这里请教和搜集资料的,可是在他的资料库中我突然萌生了:何不先采访他?他孜孜于中国民间诗歌的热情引起了我浓厚兴趣。
  青年诗人的房间历来易凌乱,但世中人的书房(准确说是书库,或私人资料馆)却给我以井然有秩,管理清晰的印象。陈霞居然还查到了我二年前赠书的登记记录条目。这些和他所能从事的事业有关。
  我翻阅了资料室的国内诗歌报刊来件、函登记,看见了不少熟悉、或早有耳闻的民间诗人,也有更多全然陌生的,或模模糊糊的。我参观了他收藏的部分民间诗歌报刊,有山东的《诗歌》16开简装,无封面,打字,令人亲切。四川闻名的《汉诗》。在香港采用正规出版的《诗文本》,贵州诗人梦亦非主编的《零点》的几期(前二期太简陋寒怆)。厚本大16开、黑龙江《东北亚诗刊》。河南的《阵地》,浅红封皮,枣红深字;湖南的《锋刃》,此外有河北的《守望》、以及《审视》《狼人》、《漆诗刊》、《坚持》、《山鬼》、《冰咖啡》、《话语》、《放弃》……眼花缭乱,但这些只是他“博物馆”的“一角”。
  他言目前正在筹备将这些资料上网。
  他言,2000年,他组织了一次西瓜节诗歌沙龙诗人聚会,说2001年,准备办二次,春天举办观赏桃花诗人节,秋举办赏月紫藤诗歌节,(这一带盛产西瓜、苹果、梨、桃等),有一小群漂泊而来的外省诗人,年龄都在30许,常光顾这个“家”聊文学。
  由于收资料、办刊投入不小(对一个家庭和平民来说),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还常因出刊拮据,我隐约觉得,经济仍是他办事业驱之不散的乌云。
  在他们夫妇身旁,我再一次深悟了诗歌是会使包括当代人在内的人安宁,忽想起郑板桥描绘的书生美境“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境”!
  他们做的是研究生,不,研究员、专家、学者,应做的但疏忽的工作,(陈霞谦说,我俩文化不高,)……
  他说这里荟集着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全中国90%的民间诗报、诗刊。
  “本室对外开放,不定期举办诗歌沙龙,长备粗茶淡饭,欢迎光临坐客,所藏资料可以抄录、拍照、厚件不准出库。汉语诗歌资料室位于北京西南郊,距天安门三十公里,占地面积三百五十平方米,首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收藏室六十平方米,可藏书三万余卷。”(摘自他资料室说明)
  联想,我们的民间、大地上该收藏的东西,而没人作的还太多,太多,如剪纸、皮影、各种柳编、各种民间手艺,如铁匠炉、如传统工具、农具等正在消失的有意思的一切,都该建一个个“私人博物馆“,如果中国有2000个,那么我们民间文化收藏就开始丰富起来了。

  以下主要世中人谈,陈霞做个别补充。
  1993年12月,我创办的《天地人》第一期面世。在此之前,我与民间诗歌接触较多,发现有的报刊发行面窄,但不容忽视。最初我参与、交流的有二、三十份,其中有《沃土》(吉林)、《校园文学报》(宁夏)、《跋涉诗歌报》(湖南)、《龙蟠诗报》(东北)、《桔花时报》(江西),不少是农村青年办的,我参与了几期,到达1995年,这些报刊就渐渐停刊了。记得还有一个《流火诗报》(四川),现在好象除了安徽的《江花诗报》改为群众艺术延续下来,其余都不存在了。
  90年代初的民间诗报,也是艰苦时期,财力弱,印制陋,但作品却比现在齐整,质量高一些。因为,出版一期不容易,一年出二、三期就算不错了。那时的诗歌报纸均为小单张,4开报算大报了,多是铅印,封面跟内文一起清印刷。
  我的资料里,较早期的收集到79、80年的二三册,86年的《非非》,还有86年的《一行》。

  90年代之后国内民间诗报刊,百分之九十左右我这里都有,但不一定全套。总规模现有500多种(类),近3000份左右,除一种英汉对照版(四川的)以外,都是汉语诗。个人诗集中有书号公开版的3000余册。
  民间诗刊中我认为有代表性的有《锋刃》、《东北亚诗刊》、《诗镜》、《尺度》、《标准》,(后二种为北京)等。
  我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是以我的《天地人》与交换,一是购买,加朋友的赠邮,我于1998年打出征集“汉诗资料”向全国邮寄,在各诗歌报刊上发表,赠送的开始多了。
  碰到的困难首先是经费,有不少民刊印量太少,不容易搜集(特别是80年代之前的早期)。《天地人》自己印一期1000册,包括邮费大约5000元,邮一本要一元钱,印一本3元多,录盘、出胶片还要一些,我的印制经费,绝大多数从自己工资掏。
  1993年时我工资只有360元,我工作单位是北京燕化消防队,又加上念消防中专,有一些业余空闲,1995年写作“比较疯狂”一年在各地诗歌报民刊上发表了五、六十首(有的是公开刊物),工资也全部拿来办刊了。那时候因没结婚不用养家,我父亲原来是村支书,很开明,只要不种地干啥都行。《天地人》刚开始是8开4版报纸,16期后改成32开本,并加了封面,比以前漂亮了,20期后改为大16开杂志型,80页,国内的《诗歌年鉴》、《诗神》,美国《倾向》等都对它有介绍。目前已办到第28期,历时8个年头,平均每年将近出4期。质量和容量都在增加。
  自己办刊物,对收集资料有很大帮助,国内不少诗人,包括台湾的黄梁、安徽的余怒,福建的鬼叔中,山东的孙磊,东北的李洪笙,安徽的王幼民,外省在京的朱家雄,于贞治、李云枫等都来过我家。有些朋友直接带来资料,有些为汉诗资料室做宣传。
  我的刊物最多时(第28期)在清华大学诗歌朗诵会上发行450本,还不够,这一期总印行3000册,那是1998年12月22日。
  我比较喜欢《一行》、《诗镜》、《尺度》、《放弃》、《少数》,《少数》中说:“献给无数的少数人”文中写道,如果你不看,不要扔掉,转赠给喜欢文学的朋友。
  《少数》关注地域的诗人,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体的地区诗人风貌,《放弃》也有此特点,但兼容国内。
  《一行》是国际性的,在美国办,能代表汉诗在国际上的一个形象。而《诗镜》是国内版本一个代表,风格虽各异,但质量非常齐整,做的质量也上乘,有图片,装帧艺术已开始给人美的享受。《一行》可能发行的量稍大,国内也有代理和代办发行。
  也有一些良莠不齐,如某中学办的,或想以诗歌名义干些旁的事(如收费发稿、出版),办的质量差,装帧也不行。
  我非常惋惜《麦地诗报》(山西),是1994、1995年左右停刊的,1993年前后办起,共出了七期,我有全套七本,《麦地诗报》4开4版,胶印,很不错。

  民刊近年美术、装帧比过去强了,用的原创绘画或行为艺术,大多是先锋的。(先锋不是派别是一种心态,我认为是一种前倾的姿势)。
  80年代的“诗歌大事”。值得关注的发生在86年至90年,以《今天》为代表的“地下文学”对“地上文学”发生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的第三代诗人大展,影响波及最强。90年代后,“朦胧后”的“地下”作者,如马永波,璐璐、余怒等一批,还有岩鹰(山东)对“地上文学”都发挥过影响。
  98年至今,民刊转向以“70年代出生的一代”的诗文本作者为主,叫新生代也好,知识结构变了,口语化,个体写作倾向,叙事性加强;是与80年代不同处。或欧化影响,倾向长句,马永波是个早期代表,70年代出生蒋浩、唐朝晖,用散文诗化写作。(散文诗,最近几年已概念模糊。)
  我每隔二、三天都到乡邮局去一次,骑车20分钟,去取信,那里专门为我留设一个信箱,邮局曾找过我一次麻烦,上级检查,说不可以留信,我为此还专门开了一个证明,以后一直无事。
  朋友们很关心我的刊物和资料室,如上海的郁郁,怕我有麻烦,也有的诗人怕拈惹事非,收到赠刊也不回音,但北京总体大人文环境气候还比较好。感谢父母,他们对我从无怨言。

  最近二三年民刊有个新现象,质量高了,数量少了,诗报纸明显少了,改成杂志,便于保存。还有不少人不愿把钱花向这边了。我认为民刊15年内不会消失,你看存软盘只能有四、五年保存期,而离开纸张,汉语的韵味减半。我收集的没有磁带,全是纸张印品。
  《天地人》明年准备搞光碟版。我已开始收集网站上的民刊名址,有的已打印出来。如《阵地》第7期,是2000年3月出版,共16开148页,从网上下载到印品,成本比买刊物要多,但有价值。因为网上的刊物没有印刷品。但这项工作太浩大,光上网费每月400多,只能选个别喜欢的。
  《天地人》及汉语诗歌资料室,我已在网上开了网址,是2000年2月1日开的,后边需添内容,包括一汉诗资料,二精选民刊,三介绍京城诗人现状新作,四民间诗坛热点、新闻、消息、新事物介绍等动态。现在国内已上网的诗歌民刊有《界限》、《锋刃》、《诗文本》,很多,有不少个人诗作上网,诗歌网站太多,如山东的《大车》。
  关于《中国民间诗歌报刊辞典》工程。2001年开始,我计划用20年的时间搞成这本辞典,包括作品、插图、封面、内容、理论、综述都收入,跨度是自1979—2020年止,跨度为50年。经费是大问题,至少得20万吧。纸张、印制要精美,便于久存。资料齐备的话,这个大工程我们两人也得将一年半到二年完成。

  (采访者插入:可否以2000年为限,编成上卷先出版?20年太久!) 

  我想真正、完整地反映中国民间诗歌发展的轨迹。
  21世纪开始,民间诗歌写作,会是诗歌写作的主流。争取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诗人,现在诗是种文化体裁,将来是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想这是民间诗歌的广阔前景。官方已在改变,学校正增加艺术课。
  对于文化,政府的职能将来会交给民间来办。
  现在台湾,每年都有诗歌编目,但我认为还不够完整,比我们进了一步。我现正在收集诗人照片、作品、代表作,评论在内的“整体诗人资料”。
  有些民间诗人,一生也不公开出一本诗集,不发表一首诗,这个诗人就抹杀了。这个诗人的生存空间就不存在了。但是他在我这里复活了。

来源:诗歌报网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6: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1-23 02:30 , Processed in 0.0383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