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0|回复: 2

不妨瞄准“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 16: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妨瞄准“名人”!
叶炳昌
  近些年来,文坛刮起了“贬损”名人名家之风。既有原本是个名人,却先往自家身上抹粪,尔后再往名家身上涂抹者;也有组织一班人马,利用专门报刊或栏目,专拿古今名人名家开刀者;更有不少零星作战者,他们自成体系,孤家寡人,不时著书撰文,要么曝光名人逸闻,要么挑剔攻击名家论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煞是过瘾。其中新近颇为引注的,当属“咬嚼余秋雨事件”:一位不算名家的名人,竟然从余秋雨的各种作品中‘咬嚼’出无数毛病,加上注解,竟然成了一本不薄的书。细析起来,这股专门瞄准名人名家开枪的文坛新风耐人寻味,颇有研究价值。窃认为,起码可以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说明文坛惧名之风有所改变,民主探讨勇于争鸣的氛围形成。曾几何时,中国的文坛惧名之风盛行,名人、名家有多种“光环”笼罩着,对于他们的大作甚至哪怕是无病呻吟的应景劣质作品,也说不得,评不得,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味道。用形象一点的比喻,那就是:名人放个屁,也有一帮闲慕家跟着吹牛皮,说那是仙气。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封建官场统治,对文坛的影响积弊殊深,惧名只是其中之一。感谢改革开放,政治的昌明使文坛倡导了民主争鸣之风。人们“磨刀霍霍霍向名人”,确实是开了“大众化批评之新风”。圣贤尚有过,迪论名家?兄弟们,看透那吓人的“虚环”,大胆“咬嚼”就是了!
  其次,意味着对名人名家的关怀与爱护。中国的名人多怪。有的以演戏、触电出名,却非要转行经商,甚至雇“枪手”写作,出名欲望之强常人难比,俨然全才自居,恨不得一夜之间出尽风头;有的靠主持节目出名,出名之后不甘寂寞,操笔出书,引来非议;有的靠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作品特定的后台出名,出名之后不思进取,老本之外再没新作,只好弃文下海,或者凭着“书房积累”改编翻译所谓的“力作”,纠集一帮文友为自己的变相抄袭炒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每一个现代名人,他们的“出名史”,他们的出名前后的轶事菲闻,确实多有令人贬损之处。名人的名气大,影响大,素有慕名国粹的国人,有了点民主意识后,出于爱护关怀,可不就要拿他们开涮,对他们的人品和作品评头品足一番?否则,恐怕就不叫“做人难,做名人更难”了?!比如那“咬嚼事件”,我看就“咬嚼”得客观,“咬嚼”得在理,“咬嚼”到了名家的要害部位!
  第三,要提防某些心术不正者假借贬损名人出名。当今中国,各行各业的名人名家何其多。就文坛而言,既有靠傍名人出名一族,也有因贬名家而出名之辈,怪状俯仰皆是。名人的光环大,目标大,注意的人多,在贬损名人名家的过程中,自己的名字因此也熠熠生辉,一不小心跟着出了名,何乐而不为?其实,这也是不少名家名人出名的“怪招”与捷径呢!有人学样了。恐怕这也叫报应吧?
  细心权衡起来,文坛的这股新风利多弊少。它有助于名人名家清醒走正道,有助于文坛民主风气的形成,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是文坛活跃的表现,也是文艺批评告别吹拍与迷信崇拜的喜人现象,好得很。只要积极引导,扶正祛邪,别让心术不正企图以商业炒作歪出其名者得逞,形成良性循环,把“枪口”对准名家又何妨?
  我要是个名人,一定高姿态拍胸脯:“靶子”在此,向我开枪!

来源: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16: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16: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中国诗歌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2024

GMT+8, 2024-11-23 02:27 , Processed in 0.0392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